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由。这为我们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明确了重要标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必须警惕和克服“牛栏关猫”式的制度失效问题。
“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
众所周知,牛栏是用来关牛的,如果用来关猫,势必因其栅栏与栅栏之间空隙大,造成猫有空可钻,进出自由。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制度建设,深刻影响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制度的笼子扎不紧,就会造成制度失灵失效,危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从当前来看,大多数地方和部门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确立了“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工作理念。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单位或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存在制定制度疏漏笼统、落实制度不够严格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往往是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措施少;实体性内容多,程序性规定少;事前安排布置多,事后检查追究少。有的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从而造成适用性不够,有空子可钻。这种粗线条的制度,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对制度理解出现偏差,行动上懈怠,执行制度积极性不高、落实效果不好;给人以可乘之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制度流于形式。
“牛栏关猫”给制度建设带来严重危害。牛栏不仅关不住猫,反而导致不少规章制度成为摆设,不仅使制度措施得不到严格执行,而且严重消解了人们对于制度的敬畏和认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彻底解决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牛栏关猫”问题。
“牛栏关猫”也是制度建设上的形式主义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现在,一些地方或部门的规章制度写得很全面,看似也很有力度,但仔细研读和观其实际效果,却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地方大而无当、模棱两可、华而不实,缺乏可操作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环节中没有真正走群众路线,存在形式主义。
一是在制度设计之前,没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了解各方面、各层次人群的情况和诉求,缺乏对事物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难免大而化之,缺少细则,让人有足够“操作”余地。一些地方或部门把制度建设作为面子工程,看起来制度完善,实际上只是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真正进入贯彻实施阶段,却“牛栏关猫”,漏洞百出,根本做不到务实管用。
二是在制度形成之后,没有把制度贯彻落实的监督权交给群众,让群众熟悉制度、关注制度,监督制度的运行。现实中,一些地方或部门制度、规章出台了一大堆,可以说面面俱到,应有尽有,但相应的监督机制却有很多漏洞,既没有“监督岗”,也没有“高压线”,更没有划定“触雷区”。虽然有的地方聘请了所谓的监督员,但实际上并没有赋予他们实在的监督权力。
三是一些制度过去管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文机关却没有及时废除或修订,致使有些规定相互矛盾,造成制度脱节或执行不利。
四是在制度执行阶段,一些人千方百计利用制度的漏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制度的“牛栏”一次次地跑出个人和部门利益的“猫”。这就警示我们,在制度建设中必须注重各制度的衔接、配合、协调,切实加强执行的力度。
扎紧“笼子”关住“猫”
“牛栏”既然关不住“猫”,就需要把笼子补密扎紧,以防后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切实抓好建章立制工作,该建立的建立,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该废止的废止,减少漏洞,使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让党员干部不能也不敢违法乱纪。
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中,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制度设计的针对性和规范性,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特别是针对容易出问题的“风险点”,更要加密加固制度的笼子,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按照省委要求重点抓好“四项制度建设”:一是领导机关公开承诺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省人民公开作出承诺;二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保障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三是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作风转变;四是领导干部生活待遇制度,制定明确具体的办法,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尤其要围绕为民务实清廉,对已有的制度进行认真梳理,把活动中创造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坚持下去,把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纳入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为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把制度自身与实施细则和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杜绝只有制度条文没有实施细则和监督检查的制度出台,坚持把制定实体性要求和程序性规范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制定惩戒性制度。要把制定单项制度和建设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相互配套,杜绝一切显性和隐性的制度漏洞,尤其要堵塞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真正实现“1+1>2”的效应。
严格制度执行力的监督检查。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落实的根本就是执行。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到了位、做到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因此,防止“牛栏关猫”,一方面,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干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违反制度的各种行为,要做到违者必究,查处必严,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党员干部对制度的敬畏感。
切实走群众路线。杜绝“牛栏关猫”,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制定制度要广泛吸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尤其要注意把人民群众参与制度制定的环节向前延伸,使他们对于制度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动议、起草、审议、修改直至废止,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其次,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群众参与制度设计和执行监督的方式方法,确保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广开门路,邀请人民群众参与,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机制,防止听取意见流于形式。